基本資料
類別 | 矽酸鹽 |
化學式 | K(AlSi3O8) – Na(AlSi3O8) |
性質
顏色 | 無色至白色,紅棕色、綠色、暗褐色 |
晶系 | 單斜晶系 |
解理 | 兩組{001}和{010}完全解理 |
斷口 | 不平坦狀、階梯狀 |
莫氏硬度 | 6 – 6.5 |
光澤 | 玻璃光澤 |
比重 | 2.55 – 2.61 |
拋磨光澤 | 玻璃光澤 |
光學性質 | 雙折射 |
折射率 | 1.518 – 1.526(±0.010) |
雙折射 | 0.005 – 0.008 |
月光石,又稱月長石、月亮石,是具有月光效應的長石族礦物。由正長石和鈉長石兩種成分層狀交互組成,其中,冰長石和鈉長石的混合組成最常見。月光石通常呈無色至白色,也有紅棕色、綠色和暗褐色的品種。品質好的月光石呈半透明狀,有似波浪漂游的藍光。較差的呈半渾濁狀。更低檔的只有暈彩沒有藍光。月光石屬於二軸晶。折射率1.518~1.526,相對密度小於2.62,在凸弧形寶石環腰帶上經常出現一些小的解理。據此可以把它和相似的玉髓、蛋白石、玻璃或者塑料相區別。月光石在短波紫外線照射下會發出弱橙紅色螢光;而在長波紫外線下則沒有或者僅有弱藍色螢光;在X射線下有白色至紫色螢光。
需要指出的是:在自然界具有月光效應的寶石有很多,但是僅有當長石族礦物具有該效應時才能稱為月光石,其他寶石即使有月光效應也不能使用月光石名稱。
月光效應,即轉動月光石,通過某一角度觀察,可見白至藍色的發光效應,形似朦朧月光。由於正長石中出溶有鈉長石,鈉長石在正長石晶體中定向分布,兩種長石的層狀隱晶平行相互交生,折射率稍有差異對可見光發生散射,當有解理面存在時,可伴有干涉或衍射,使得長石的表面產生藍色的浮光。如果層較厚,產生的浮光會趨向灰白色。
除月光效應外,月光石也可具有貓眼效應和星光效應,但較少見。
原生的月光石產於特殊的岩脈和偉晶岩脈中。月光石的重要產地是斯里蘭卡,位於南部省份Ambalangoda、中央省份Dumbara和Kandy區域,產於沖積礫石中。印度也產有體色變化的月光石,從紅棕色、白色到藍色、綠色。其它產地有緬甸、巴西、馬達加斯加、美國、澳大利亞和中國。此外,有人認為中國古代的和氏璧就是一種月光石。(源自網路)